由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清华大学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出口公司、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支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论坛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中天然气的作用》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于7月21日在西安曲江惠宾苑酒店召开。论坛汇聚了来自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东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10多所著名高校、研究院所以及中俄两国能源企业的近40名代表。 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向论坛开幕式发来贺电,特别指出天然气能源领域合作是中俄两国合作的重中之重,本次会议不仅对学术界, 而且对俄罗斯和中国商界代表都是有益的,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西安财经学院副校长、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李佼瑞教授致欢迎辞,强调了在西安举办本次圆桌会议的重大意义,并表示研究院也将以此为契机,与海内外同行专家学者一道,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共同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与发展,天然气在欧亚大陆经济、能源和运输中的作用,生态、废物能源领域的新趋势,以及教育合作等主题做了专题报告,展开了深入探讨。 国内学者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丝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互联互通合作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清华大学王奇就新丝绸之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做了主题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刘乾就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和演变趋势,探讨了中国未来同俄罗斯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前景;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焦兵探讨了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岩博士主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国际多式联运系统和一体化协同运输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国外专家的研究集中于能源市场合作,新能源发展和教育合作方面。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代表阿列克谢.格纳丘克对欧洲和亚洲能源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其市场形成的特点;高斯基海外液化天然气国际商贸部总监乌勒珠姆彩夫.斯达尼斯拉夫.尼卡拉耶维奇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探讨研究了液化天然气储库问题;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巴比奇.斯达尼斯拉夫.威达利耶维奇教授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研究了天然气在废弃物管理和脱碳能源中的作用;北京外国语言大学大卫.巴托施教授以能量、可持续性和思想为切入点,总结了新欧亚文化中所展现的特点;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会计与分析教研组副主任阿布达洛娃.叶琳娜.巴里索夫娜副教授发表了教育创新主题报告。 此外,在本次会议上西安财经学院与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两校以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信任为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领域开展合作。 会议最后,西安财经学院副校长、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丁巨涛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做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词,他说中俄双方在能源发展和对外能源合作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和做法,这为两国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次圆桌会议的圆满举办,必将进一步增强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基础。 本次会议通过与国际知名专家和世界顶尖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展示了中国和俄罗斯学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2018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成绩揭晓,我校大学生喜获佳绩。信息学院赵蕾、潘安和刘洋老师指导的3支队伍获得国际一等奖,史西兵、张英鹏、李翠、冯庆华、陆伟、周延杰、李秀娟和谢晶老师指导的8支队伍获得国际二等奖,获得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量均为我校历届参赛获奖成绩之最。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国际大学生各类竞赛中级别最高的一项赛事,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每年吸引众多世界著名高校参赛,国内外很多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和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年度竞赛共有来自中国(含港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17个国家的2万余支队伍参赛,其中9932个队伍参加了MCM竞赛。2018年MCM/ICM竞赛于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2月8日17点至2月12日20点(北京时间2月9日6点至2月13日9点)在全球通过网络准时开始,历时4天共99小时。参赛学生3人组成一队,任选一题,利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从建模、求解、验证到英文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大赛不仅要求参赛选手具备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论文写作功底,同时对其学术英文表达水平等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此次大赛,我校参赛队在教务处、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心和信息学院的组织下,全体指导教师和参赛队员利用学期内业余时间,特别是寒假假期,放弃假日休息和与家人的团聚,强化培训,精心演练,在比赛中奋勇拼搏,团结协作,创历届最好成绩。通过参加国际赛事,我校学生受益面越来越广,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及团队协作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